歌曲《新中国第一代桥梁人:在“不可能”的地方建造“争气桥”》歌词
本字幕由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独家AI字幕技术生成
1964年9月
长江遭遇60 年一遇的秋汛
江面风急浪高
南京长江大桥五号墩的施工现场
一个重达7000吨、足有七层楼高的混凝土悬浮体
像个大钟摆一样
正以三分钟的周期
二三十米的百福在江西摇荡
很快
消息传来
四号墩沉井的鞭毛也崩断了
一旦主毛在崩断
近万吨重的陈景河传组就会清晨江中
正在建设中的大桥就有可能全部被毁
时任大桥技术员的冯志莲负责水上施工与安全和质量检查
顾不得现场危险
蹲在禁区里的导向铁驳边上观察已经断掉的鞭毛缆绳
就在转身的瞬间
她失去意识
下面让我们走进冯志莲的回忆
四号墩施工现场气氛紧张
随处可见危险禁区的牌子
没有吓到覆盖层
悬浮在水中的场景
就像一艘在狂风大浪中失去控制的海伦
左右摆幅最大达到58 .6 米
上下起伏一二
它所依附的两条800吨大铁博导
相传也随之大幅度晃动起来
倒向船上十来根
直径近五厘米处的鞭毛钢缆
一清早就连着断了两根
邹玉张总工程师接到这一紧急报告
立即赶来了
副总工程师肖传人安全、质量、科技、时尚国志也赶来了
我们四个人就蹲在导向铁锅边沿的禁区里边观察险情
边研究应急措施
根据上下游好几根鞭毛钢缆麻芯外露的严重情况
交代姚记服装调班
迅速加固
增添鞭毛
通知调度
尽快撤走相邻的水上混凝土工程辅助工作烦恼
等布置完了
我们四人就往回走
我走在后面
刚迈出两步
就听轰的一声
如同手榴弹爆炸
我顿时失去了知觉
事后得知
原来是崩断的锚缆击碎了我左腿的股骨伤口
简单包扎后
我被即送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
经会诊
多数人提出股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按常规呢
只能做截肢处理
听取会诊意见的四桥处党委同志一再恳求
保留我的左腿
感动了在场的医务人员
骨科吴鼎新主任最后表示
愿尽全力保留我的左腿
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心里总想着剑桥功底
我担心陈景万一不能直摆
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同志们40 多天的艰苦努力
在各方面的协助之下
四号墩沉井终于直白
沉井下沉到设计位置
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
我也度过了危险期
最后左腿竟奇迹般的接上了
这是我终身难忘的
我至今还保存着负伤时设下的X光片
也算是我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一个特殊的纪念吧
粉碎性骨折
甚至差点失去一条腿
病中的冯志莲最牵挂的却仍然是出事的桥墩
直到听闻桥墩值百度过险情
才安下心来养病
南京长江大桥对他为什么这么重要
请刘国新老师为我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1955年
退伍后的冯志莲被分配到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处担认识习技术员
受战争的影响
还没念完初中
16 岁的冯志莲便入伍47 军的文工团、宣传队了
短暂的军旅生涯中
他曾参加过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多场著名战役
到了大桥建设处
冯志莲也不甘落后
决心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
每周1 36
他都会去业余中学补习最基础的几何、代数、语文
在单位
则是从最基本的画线条开始学起
几乎每晚下班后
冯志莲都泡在科室里
直到勤杂工要打扫卫生
下了逐客令才回宿舍
半年后用缝制
连自己的话说能算是大半个描图员
科里的绘图仪器、计算尺、绘图纸也都学会使用
甚至还可以绘制桩位
展开平面图
经实验曲线等专业图纸
到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短短两年时间
靠着一股学习精神
冯志莲已经从社会大学毕业
从实习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工程师
1959年10月
刚刚完成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工程的冯志莲
随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的大部队顺江而下
来到浦口工地
参与修建南京长江大桥
一直以来
南京长江两岸的通航就是个难题
过江客户都要靠乘船摆渡
而南京长江段水面宽阔
水流湍急
算上装货卸货的时间
一次运输便要半天
十分低效
新中国成立前
美国桥梁专家曾断言
这里水深流急
不宜建桥
更何况
江底的地质情况十分复杂
将心一断
更因为水深泥沙层后打桩难度极大
1956年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
我国开始设计南京长江大桥
然而
设计工作大体完成以后
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大桥的建设
此时考验的便是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建设者的智慧与决心
冯志莲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加入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去
刚到南京江北浦口工地
放眼望去
除了很少一部分是刚收完的高粱玉米的旱地
其余都是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冯志莲住在距工地一公里的轮渡桥仓库
内衣带火车
煤烟很重
早上晒的白衬衣
晚上收回来就变成了灰黑色
工地上没有床铺
大家都在地上放两根枕木
铺上木板
一个挨一个地打开行李卷儿睡觉
开饭时呢
都蹲在临时的伙房外的野地里面或者小河边上吃
当时又赶上三年困难时期
冯志莲每月定量只有25 斤粮
三两油
二两肉
餐餐几乎都是飞机包菜
那个时候的菜叶子长得瘦干巴巴的
就像飞机的翅膀
因此得名叫飞机包菜
二两稀饭装一大碗
冯志莲的肚皮越吃越大
却总感觉没吃饱
整个人都是浮肿的
尽管条件恶劣
冯志莲仍然甘愿吃苦
攻坚克难
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
1960年
冯志连志孔攻关小组工作
苏联撤掉了技术与专家支持后
攻关小组面临着没有专家指导、没有技术资料借鉴
也没有实验设备的窘境
而桥梁建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
马乎不得
就拿智孔来说吧
既要保证制孔器在混凝土灌注中的曲线位置
又要便于在混凝土适当的凝结时间呢
拔出来
拔出以后呢
所形成的孔道、曲线、直径都不能变
这样才能成功制造出大桥两岸铁路和公路引桥所用的量
冯志莲便是在既没有外援又缺少材料的条件下
与小组的负责人一起寻找制孔器使用的竹丝管
常常是早上尽喝二两稀饭就匆匆出门
待到中午
已饿得两腿发软
眼冒金星
最终经过一次次的实验
赶在正式治疗前攻下了制孔器、钢丝胶管的难关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期间
冯志莲还负责安全和质量检查
例如
桥墩是否在中心线的位置
钢筋有没有按图纸扎入
这些都要缝制
连签字确认
1968年
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未通车前
从下关坐轮渡去浦口需要两个小时
通车后只需要五分钟
路通人通
经济就通
两岸迅速发展
进入了大桥时代
大桥的建成
代表了第一代桥梁人的心血
而自加入建设以来
景冯志莲签字确认过的工程
没有一个是需要返工的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路两用桥
还被载入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冯志莲等新中国第一代桥梁人在这个被认为是不可能建桥的地方克服困难
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
建造出这座争气桥
正是自力更生的典范
从职场小白到功成退休
35年来缝制
连参与修建了大小桥梁54 座
选定一条路
勇敢地走下去
不抛弃梦想不放弃
努力奋斗
即将迎来奇迹
而南京长江大桥和那张几乎断腿的X光片
正是时间赋予冯志莲的勋章